Lazy loaded image
Claude Code 产经经理访谈实录
Words 3860Read Time 10 min
2025-10-10
2025-10-11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🧠 Inside Claude Code:产品经理 Cat Wu 深度访谈实录

—— Anthropic 团队如何打造 AI 原生的开发者工具
🎙️ 采访者:Peter
💬 受访者:Cat Wu(Claude Code 产品经理)
✍️ 整理:Henan Mu

🧭 一、起源:从内部实验到“AI 原生”工具

Peter: 能先讲讲 Claude Code 的愿景和起点吗?
Cat Wu: 一开始只是 Boris 的一个实验。他想测试 Anthropic 的内部 API,看看 Claude 能不能真正“写代码”,于是就做了一个简单的命令行工具。
没人想到它会传播得那么快——最初是工程师在用,接着研究员、数据科学家、甚至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都加入进来。
我当时负责强化学习的实验环境,自己也用 Claude Code,发现它完全改变了我的工作节奏:代码生成、日志分析、甚至写报告都更顺了。
当我们决定正式对外发布时,我毫不犹豫加入了项目。Claude Code 对我来说不仅是工具,而是一种新的工作范式——它代表“AI 原生团队”真正的样子。

💻 二、设计哲学:极简、可扩展、无 onboarding

Peter: 终端体验很简洁,是刻意为之吗?
Cat Wu: 是的。Claude Code 的设计初衷就是“极简 + 可扩展”。
终端是最纯粹的开发环境,它能访问用户几乎所有的上下文信息,比如 GitHub CLI、Datadog CLI、Docker、Kubernetes 命令行等。
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需要任何花哨 UI,就能让用户在自己最熟悉的空间中直接和 AI 协作。
我们团队常说:如果一个功能需要说明文档,那它就还不够好。
因此我们坚持三个原则:
  1. 🚫 无 onboarding 原则:命令名必须自解释,用户看到就能用。
  1. 🧩 极简但可扩展:通过 Hooks、子 Agent、自定义命令,让用户把 Claude Code 变成自己的开发环境。
  1. 🎮 逐步解锁体验:第一次使用时感觉“哦,这就是个命令行工具”,但越用越发现它能写代码、分析日志、理解项目架构。

🧑‍💻 三、团队与角色:工程师主导的快速迭代

Peter: 团队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?
Cat Wu: 我们的团队和传统科技公司很不一样。
Claude Code 是一个由**产品工程师(Product Engineer)**主导的项目——他们既写代码,也思考用户体验和产品策略。
团队文化是“Build Fast, Learn Fast”:
  • 💡 有想法就开干,不写长文档;
  • 🧪 自己先用,内部 dogfooding;
  • 💬 收到反馈立刻迭代;
  • 🚀 好用就上线,不好就删掉。
我作为 PM,更像是一个方向引导者。我不下命令,也不会排详细的 backlog。我的职责是:
  • 帮团队确定大的产品边界(例如:哪些功能该做,哪些会让 CLI 变得臃肿);
  • 平衡灵活性和易用性;
  • 负责定价、包装、和面向外部用户的策略。
说实话,Claude Code 团队像是一群黑客组成的迷你创业公司,我们只是碰巧待在 Anthropic 里面。

⚙️ 四、功能评审与实验机制

Peter: 有正式的产品评审流程吗?
Cat Wu: 有,但非常轻量。
大功能(比如 VS Code、IntelliJ 集成)会经过正式的目标讨论,我们会明确它能为开发者带来什么增益,比如“能否让 Claude Code 访问项目上下文、直接补全代码”。
小功能完全不一样——像 To-Do List、Plan Mode 这种,都从一个下午的实验开始。
我们相信**“原型比文档更有说服力”**。如果工程师能在一天内把想法跑通,我们就会立刻在内部试用。
Claude Code 的很多功能都是这样诞生的。

🧾 五、功能故事:To-Do List 的诞生

Peter: To-Do List 功能是怎么来的?
Cat Wu: 这是个特别有趣的故事。
我们发现 Claude 在执行长任务时经常“中途忘记目标”——比如修一个 Bug 会停在一半。
于是工程师 Sid 提出了一个灵感:“那就让 Claude 像人一样写 To-Do 清单吧。”
于是 Claude 开始先生成任务列表,再一步步执行。
这简单的机制极大提升了任务完成率,成了 Plan Mode 的前身。
后来我们又加了 /todo 命令,让用户能持久查看任务列表,甚至在不同 session 间同步。
最神奇的是:这不是我们提前设计的功能,而是从一个“模型行为漏洞”中成长出来的解决方案。

💬 六、反馈系统与优先级

Peter: 面对大量反馈,你们如何决定优先级?
Cat Wu: 内部有上千名员工在用 Claude Code,他们的反馈就是我们的雷达。每 10 分钟 Slack 群里就会冒出一个新建议。
外部还有十几家核心企业客户和活跃的 Twitter 社区,我们的开发者会直接发 PR 或写插件。
我们没有传统的“优先级打分系统”,只有一句话:
“如果 10 个人都提到它,那它就是下一件事。”
我们还用 Claude Code 自己来处理反馈:
  • 自动汇总 Slack、GitHub、客户邮件;
  • 自动生成文档初稿;
  • 自动检测重复问题;
  • 自动分类(UI、性能、Bug、Feature)。
    • 这也是我们团队 AI 原生化的体现——连产品管理都交给 AI 了。

🧱 七、文档与协作方式

Peter: 你们不用 Google Docs 吗?
Cat Wu: 基本不用。我们的知识都“长在代码里”。
Claude Code 可以直接问:“这个函数为什么这么写?” 它会去查 commit 历史和 PR 讨论,给出完整解释。
这让我们几乎不需要维护独立文档。
Peter: 那你自己写代码吗?
Cat Wu: 会。比如我们做 “vibe command” 时,我写了一半。
这在以前不可能发生——但 Claude Code 让 PM、设计师都能快速试验新想法。
现在设计师 Megan 也经常提 PR,我们的协作方式更像“多人和 Claude 一起 pair program”。

🧪 八、Evals:评估体系

Peter: 你们如何评估模型表现?
Cat Wu: 我们有两种评估:
  1. 📊 端到端评估(E2E):像 SWE-bench 这样的标准基准,检测整体表现。
  1. 触发评估(Triggering Evals):测试 Claude 是否在恰当时机调用工具(比如什么时候该用 web search)。
    1. 还有一种比较困难的叫“能力评估(Capability Evals)”,主要用于数据分析、科研、系统设计等任务。
     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模型“拿高分”,而是理解模型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
      这种对模型边界的直觉,是我们所有产品决策的基础。

🎉 九、团队趣事与文化

Peter: 有没有有趣的小故事?
Cat Wu: 太多了(笑)。
我们有个彩蛋:用户输入 “stickers” 或 “swag” 时,会自动跳出贴纸申请入口。
结果 500 人真的填了地址,我们花了一个下午寄贴纸😂。
后来我们还做了 “Think Harder”“Ultra Think”等系列贴纸。
团队氛围特别轻松。我们相信“快乐的团队能造出聪明的产品”。
几乎每个新想法都从一句玩笑开始。
比如 Plan Mode 一开始只是有人在 Slack 里调侃“Claude 能不能学会写计划”,结果第二天功能就上线了。

💼 十、招聘新 PM

Peter: 你们现在在招 PM,对候选人有什么要求?
Cat Wu: 我们在找能“和 AI 一起工作”的人,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项目经理。
理想的候选人要:
  • 深入理解开发者生态,最好有代码经验;
  • 理解 SDK,能帮助我们把 Claude Code 扩展成更大的生态;
  • 愿意建设社区,让用户贡献自己的插件和命令;
  • 最好是 Claude Code 的重度用户,真正热爱工具本身。
在面试时,我们更看重候选人是否能提出独立见解
比如,如果你体验过 Claude Code,我们会问:“哪一个地方最打动你?哪一个地方你会重做?”
这类讨论比“写不写代码”更有价值。
因为对我们来说,PM 不仅是项目协调者,更是产品灵魂的共同塑造者。

💡 十一、使用技巧与实践经验

Peter: 有没有一些使用 Claude Code 的小技巧?
Cat Wu: 当然。这里是我最常和用户分享的三点:
  1. “Demo 胜于文档” 📄
    1. 如果你有想法,不要去写提案,直接用 Claude Code 开个分支、跑个原型。Claude 能理解上下文、生成代码,还会帮你写 commit message。
  1. 把 Claude 当作新同事 🤝
    1. Claude 特别擅长执行清晰的任务,但它不是读心者。
      最好的方式是先给它明确的上下文和目标,再不断迭代。
      就像带一个新工程师入职一样,它学得快、执行力强,但需要方向。
  1. 投资你的 Cloud.md 文件 🧠
    1. 我们给每个用户推荐一个 Cloud.md 文件,记录项目结构、依赖、测试方式、以及你喜欢的风格。
      这让 Claude 理解你的习惯,成为真正“懂你”的 AI 合作者。

🪄 十二、Plan Mode 的故事

Peter: Plan Mode 是怎么来的?
Cat Wu: Plan Mode 的灵感来自一个简单的用户反馈:“别急着写代码,先告诉我你的计划。”
我们一开始觉得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解决,但用户更喜欢显式模式,于是我们立刻上线 /plan
现在 Claude 会先输出清晰的分步计划,再去实现。
很多用户告诉我们,这种“思考可视化”的体验让他们重新掌控了工作流。
我们也认为,这代表 AI 协作的新方向:不仅是帮你做,更要让你理解它怎么做。

🚀 十三、未来方向与愿景

Peter: Claude Code 未来会往哪走?
Cat Wu: 我们的目标有三个方向:
  1. 🧩 强化 CLI 核心体验
    1. 我们希望它永远是最强的命令行助手,性能稳定、上下文更长、交互更自然。
  1. 🧱 构建 SDK 生态
    1. 我们正打造 Claude Code SDK,让任何人都能快速创建属于自己的 AI Agent——无论是法律助手、财务工具、还是科研助理。
  1. 🌍 走出终端,触达更多人
    1. 我们计划把 Claude Code 的核心能力带入非开发者的场景。
      比如产品经理、设计师或市场人员,也能在 Claude 的帮助下自动生成方案、写报告、分析用户反馈。
举个例子:一个不会编程的同事,只需输入“帮我做个用户调研工具”,Claude Code 就能自动创建一个小应用,并解释怎么运行。
这正是我们对“AI 原生软件”的理解——让智能成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

📱 十四、移动端与远程使用

Peter: 有没有计划让 Claude Code 在手机上用?
Cat Wu: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。
我们已经在探索“远程运行”的模式——比如当 Claude Code 等待输入时,可以自动通过 Slack 或短信提醒你继续。
Hook 系统的出现最初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。
我们希望无论你是在办公室、家里,还是在地铁上,都能无缝继续和 Claude 协作。

🧭 十五、时间尺度与产品哲学

Peter: 你们会写三年规划文档吗?
Cat Wu: 不会(笑)。
AI 产品的生命周期太快了,三年后的模型能力、交互方式都完全不可预测。
我们的哲学是:“只构建今天我们真正想用的东西。”
我们一般只规划 6 个月,因为那是我们能感知到的未来。
当下的每一个版本,都是一个最好的实验。
所以我们不靠文档驱动,而靠真实的使用体验。

🧠 十六、对 AI 产品经理的建议

Peter: 给想做 AI PM 的人一些建议?
Cat Wu: 现在的 AI 产品经理,需要具备以前从没要求过的能力——判断模型边界的直觉
你要能分辨:
  • 模型是理解错了问题?
  • 还是你给的上下文不够?
  • 还是这件事模型现在根本做不到?
举个例子,如果模型已经能做到 80%,那你完全可以用 prompt 设计补足剩下 20%;
但如果模型只做到 10%,那就别硬搞,等三个月后模型升级再回来试。
AI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和耐心
你要和模型一起成长。
每一次失败都不是 bug,而是一次理解模型边界的机会。
当你真正理解这些边界时,你的产品直觉就会变得非常强。

✨ 十七、结语

Claude Code 团队用极高的反馈速度、开放的工程文化和强大的执行力,
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AI-Native 产品开发团队
他们不追求宏大的计划,也不写厚厚的愿景文档。
正如 Cat 最后说的那句话:
“我们不写三年愿景文档,我们只构建今天想要的产品。”
“Dogfood first, feedback fast, ship what users love.”
上一篇
一文讲透 github 6k+星项目 xiaohongshu-mcp 核心设计思想
下一篇
YouTube 上最火的 n8n 教学,一步步带你玩转自动化与 AI